养老金账户投资于S&P500,每年4%提款,真的赶不上通货膨胀?

 




文学城有个帖子引起了讨论:https://bbs.wenxuecity.com/tzlc/1938987.html

他的推算是2000年初有1M现金全买了S&P500之后退休,每年固定取出4%。(表格中是每年取出固定的40K,也就是期初余额的4%,这和4%原则不完全相符,应该是期初账户余额的4%+通货膨胀因素),到2023年末的时候,账户账面余额已经不到1 M,考虑通胀因素,资产大大缩水。 

首先,按他的取款逻辑和S&P500回报数据演算了一遍,发现并不一致。不知道具体原因何在。

假设

  • 1999年末现金余额1M
  • 2000年初全部投入S&P500
  • 每年的取款发生在年末
  • 4%的计算基数始终是2000年初的账户余额1M,也就是每年40K

最后,2023年底的余额是1.28M,当然这个余额在经CPI调整后也是小于2000年初的 1M的。
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
常见的4%提款法是按照初始余额的4%,并每年按照上一年的CPI调整。而这种方案在遇到2000-2002这样互联网泡沫破灭叠加911恐怖袭击的年份就会对投资组合的打击很大。

但如果我们4%的计算基数取当期值,结果就会不一样。在大多数情况下,任取过往30年的表现,S&P500的复合年度回报要大于CPI+4%,以当期余额为基数的提款法应该取款金额更高。我个人比较推荐用当期值作为4%提款计算的基数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在加拿大,无论是RRIF还是LIF,都对每年的最低提款额比例有要求,65岁之后,均大于4%,且逐年提高。而且,金额计算的基数也是当期值。


假设:

  • 1999年末现金余额1M
  • 2000年初全部投入S&P500
  • 每年的取款发生在年末
  • 4%的计算基数是账户的当年初账户余额



使用美国统计局历年CPI数据进行折算。2023年底的余额是1.96M,经通胀系数折算后是1.08M,大于最初的1M。如果考虑2024年的S&P500表现,结果就更好了。







几点结论: 

  1. Timing还是重要的,在错误的时间投入全仓会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挽回,这正是分散投资和定投的重要性
  2. 即便在2000年初这样的“烂”时机全仓买入,经过20多年的提款后,依然可以有一个稳定可观的投资组合;
  3. 时间和复利是投资最好的朋友,通货膨胀是财富最大的敌人;
  4. 作为养老投资账户,一定要有现金储备的Buffer,这样在下跌的年份可以避免或减少取款。比如上例中,如果一开始就只投入80%-90%到S&P500,剩余资金放在货币市场基金,最后的效果可能会更好。针对这一点,打算采用不同的策略,用过去20多年的数据试算一下。


评论